11月4日“知天知地:气候变化适应行动摄影展”在北京市798艺术园区的映画廊开幕。展览通过摄影作品向观众展示气候变化对脆弱群体的影响,并呼吁共同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
摄影师:镜头里是公众适应气候变化时的坚韧与勇气
走进摄影展现场,80幅摄影作品讲述着全球多地公众的气候适应行动。
在云南石头城村,降雨减少、降雨推迟等气候变化问题,深度影响当地粮食的产量,让以农业为生的当地人面临挑战。对此,当地人将传统的水稻种植改为更为耐旱且更节省劳动力的玉米种植,同时开展传统编织,换取额外收入。
观众参观摄影展。乐施会供图
在尼泊尔北部山区Baitadi区,气候变化导致农作物产量降低。当地人采用更科学的种植方式,如种植抗旱能力较强的本地洋葱品种;利用灌溉设备,减少用水,在干旱天气下尽量维持产量,保障收入。
摄影师秋笔在摄影展现场分享拍摄经历。乐施会供图
从金沙江河谷的纳西石头城村到河北太行山畔的王金庄,从青藏高原的嘉塘草原到秦岭南麓的汉中茶园柳沟村,再到尼泊尔的边远山区和繁华的香港,摄影师秋笔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人们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毅力。一幅幅照片,细腻地描绘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展现了公众如何以创新的思维和行动,勇敢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
专家:要减缓气候变化,也要关注适应气候变化
本次展览由乐施会(香港)北京办事处主办,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提供支持。
观众参观摄影展。乐施会供图
乐施会总裁曾迦慧女士表示,气候变化对地球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希望通过摄影展,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气候变化对全人类的影响。同时,乐施会也一直关注这些受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群体,并与亚洲的伙伴们紧密合作,帮助他们建立起抵御气候变化的韧性。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李永红副主任则强调了《巴黎协定》确立的全球适应目标和主动适应气候变化、提高气候风险防范能力的重要性。他提到,中国是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最严重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但中国一直秉持适应和减缓并重的原则,将主动适应气候变化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UNEP-IEMP)张林秀主任表示,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严峻考验,对每个人都带来负面影响,特别是对农村地区影响更大。因此,气候适应工作越来越受到民众关注。这次摄影展向观众展示了气候变化及适应之道,使每个观众都能深入理解。
中国农业科学院的许吟隆教授则表示,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都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题中应有之意,当前,人们更多地聚焦减缓气候变化,而对适应气候变化关注不足,但后者同样与普通公众息息相关。
据悉,摄影展开幕式上还发布了《亚洲地区适应气候变化案例报告》,详细介绍了亚洲地区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实践案例,包括各种成功的策略和方法。这份报告为大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帮助更有效地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