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首页 > 环保动态 > 国内动态 > 正文

衢州破旧立新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以“大花园”建设为统领,打造“两山”理念实践的重要窗口

时间 : 2021-01-15     来源 : 中国环境报     作者 : 李茹玉     点击 : 次     

  一脉钱塘起源于此,“两山”理念落地生根。

  作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浙江省衢州市近十余年来不断探索“依靠绿水青山求得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坚持生态优先、系统保护,为诗画浙江增添靓丽底色。

  破旧立新,全市率先明确生态战略

  美丽衢州也曾有过灰色记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浆”曾是常山县辉埠镇的真实写照。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国快速发展的脚步,这里的钙产业迅猛发展,并形成规模。当地村民说:“过去生活在这里,一年四季,无论晴雨,都不敢开窗。”

  整改始于2013年。“无序开采、混乱经营,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也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辉埠镇副书记余志纲说。辉埠镇痛下决心,分步、有序地实现了生态整治修复,关停16家氢钙企业、201条石灰钙生产线、165孔石灰立窑,近400亩土地实现生态复垦。

  摒弃了传统的“工业立市”思路,衢州市不断明确“生态立市”新路径。自2003年衢州率先制定《衢州生态市建设规划》以来,生态环境的战略地位逐年提升。

  确立生态底图,当好重要窗口,坚持保护第一,衢州市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的新目标新定位再出发,“党委统揽、政府主导、社会共治、公众参与”的大环保格局进一步形成,历史遗留问题逐渐解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从‘五水共治’、‘五铁治五气’到2018年全面打响治水长效战、治气攻坚战、治土(清废)持久战三大战役,过去5年是衢州环境治理力度最大、成效最明显的五年。”衢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夏汝红说。

  2016年,衢州全市域消灭劣Ⅴ类水质断面;2017年,全市出境水首次达到Ⅱ类水,境内13个省控断面Ⅱ类水全覆盖;2018-2019年秋冬季市区PM2.5平均浓度降幅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位列第一;2020年,衢州环境质量再次实现历史性突破,市控以上断面、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全部达到Ⅱ类水以上;市、县城市空气质量全部优于国家二级标准。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城乡一体推进“大花园”城市建设,衢州实现了美丽嬗变。

  一增一减,绿色产业守住美丽底色

  绿水青山处,金山银山生。“衢州市生态禀赋良好,但又是重化工业占主导的加快发展地区,生态禀赋同产业基因之间存在先天矛盾。”衢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处处长刘红飞说。为化解这对矛盾,优化产业基因,衢州市坚持宏观谋划和微观整改双向发力。

  微观上,衢州从推进化工企业循环化改造着手,不断为工业增添绿色基因。走进全国最大的氟化工先进制造企业巨化集团,除了林立的化工设备之外,厂内俨然是城市公园景观。“我们将生态化改造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投入5亿元率先在全国化工企业中实施了循环经济改造,构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循环经济圈,将副产品吃干榨净,降低能耗,改善环境。”巨化集团张紫微说。

  随着循环化改造的推进,衢州现有企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绿色工业特色更加明显。衢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构建了物料闭路循环、副产物交换利用的循环经济链网,循环经济产业链关联率提高至94%;园区资源产出率从2011年的0.11万元/吨提高到0.409万元/吨;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四大污染物排放总量整体下降89%。

  宏观上,衢州从构建全市统一的产业布局空间体系着手,持续做大美丽经济、守住良好生态。为增添美丽底色,衢州坚持着力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三位一体”“两评结合”的项目准入制度,严禁“三高”项目落地,对环保、能耗不达标的项目一律予以拒绝,累计否决不符合产业环保政策的项目640余个,总投资280多亿元。

  减灰增绿,衢州积极培育“美丽经济幸福产业”,依托山水融合的诗画风光,加快推进“北斗七星小镇”等标杆项目;通过腾笼换鸟,成功引进华为、浪潮等数字经济领军企业,让智慧产业同生态环境相得益彰。

  新旧迭代,动能交替。衢州在优化存量的同时做大增量,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依靠绿水青山,求得金山银山。

  改革创新,在共建共享中焕发活力

  渔船人家,沿江浣衣,这曾是江南水乡长期的生活习俗。为了避免洗衣污水沿江排放,金星村疏堵结合,在劝诫的同时为村民建起集中洗衣房,用水免费,污水集中收集处理。

  绿色发展方式是一次革命,绿色生活方式同样是一次革命。“推进绿色生活,重在基层创新,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个体作用,让绿色生活贯彻到全地域。”衢州市“两山”实践工作专班副主任何宝洲说。

  共建共享,是衢州消除历史积弊、赢得百姓支持的具体路径。20天时间签订整村搬迁协议,10天时间完成房屋全部腾空,30天时间房屋彻底拆除,这是衢州黄坛口水库饮用水水源地的整治速度。由于历史原因,牛头湾自然村65户村民长期生活于此,并依托周边环境发展起了农家乐,这给衢州60余万市民唯一饮用水水源地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为顺利推进整治工作,衢州市衢江区将原计划黄坛口乡政府所在地建设为安置用地,完善配套设施,为村民谋出路。如今,牛头湾村原址已完成生态修复,牛头湾新村新式建筑拔地而起。

  共建共享,也是衢州打通“两山”转化通道的有力依托。在开化县下於村,全域旅游让村里真正富了起来,2019年全村旅游人次超过10万,旅游收入超过1000万元。

  衢州是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也是转方式转观念的“试验田”。

  这座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南孔圣地”,如今在保护、发展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资源上谋篇布局,率先创建“两山”实践工作专班等一系列专门机构,率先把“两山”理念实践列入对县(市、区)和部门的综合考核,率先探索制定钱江源国家公园标准体系。

  收获“金名片”,衢州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