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首页 > 环保动态 > 国内动态 > 正文

汇聚磅礴的绿色力量

时间 : 2021-01-26     来源 : 中国环境报     作者 : 张黎     点击 : 次     

  “收集到的医疗废物都去了哪里?它们怎么处理?”为消除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公众对医疗废物处置的疑虑,四川省泸州市以线上直播的方式,向公众直观呈现处置过程,点击量超过20万。这样的另辟蹊径,不仅引来兄弟市州的纷纷效仿,也为四川省进一步完善环保设施开放机制、创新开放活动形式提供了样本。

  四川的创新做法,无疑是基层生态环境宣教工作的一个缩影。回眸2020年,各地各级生态环境宣教部门紧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统筹各方资源,创新宣传形式,为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传播生态文明、主动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生态价值观深入人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山河大地,绿意渐浓。

  整合资源联动,唱响绿色旋律

  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建设美丽中国、守护美好家园,同每个人息息相关。

  2020年,生态环境系统各级宣教部门以广泛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为核心,通过举办研讨会、编写理论学习读本和实践案例图书、组织媒体采访等方式,大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案例和典型经验,唱响了生态文明建设主旋律。

  12场新闻发布会,18位司局有关负责人和3位专家走上发布台,通报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应对气候变化、自然生态保护、“放管服”等生态环保重点工作进展,并回答了“长江白鲟灭绝”“秋冬季攻坚行动”等126个大家关心的问题,回应关切,引导舆论,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营造良好氛围。

  集结正能量,传递绿之声。在地方,各级生态环境宣传部门更是发挥各类传播平台作用,报、网、音、屏、端齐头并进,高密度、多层次、立体化传递权威政策信息,全国生态环境系统政务新媒体矩阵同频共振,上下联动,扩大传播效果。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生态环境宣教系统更是迅速行动,积极发声。

  在生态环境部党组的坚强领导下,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一方面强化信息公开,着力宣传各地疫情防控中生态环保工作动态,展现生态环保铁军抗疫风采;另一方面,主动回应社会热点,就重污染天气、涉疫情医疗废水废物处置等重点舆情解疑释惑。

  “通过深入政策解读宣贯,让社会知晓疫情产生的医疗废物废水得到了妥善安全处置,也是给公众吃下一颗定心丸。”广东省环境保护宣教中心社会宣传部主任梁光源表示。

  凭借精心设计的内容、用心传递的声音,环境宣教在疫情中唱响抗疫主旋律,为群防群控提供了有力宣传支持。

  创新创意无限,宣传形成合力

  活泼的“小山”以青山为造型,象征绿色与和谐;可爱的“小水”以绿水为造型,象征洁净和美丽。在2020年的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上,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吉祥物“小山”“小水”首次亮相,就吸引了公众的目光,赢得一片点赞。

  不仅如此,首次推出生态环境部展示生态环保铁军风貌的歌曲《环保人之歌》,首次组织特邀观察员发表观察感言,首次进行网络视频直播……众多的“首次”组合在一起,使得传统的六五环境日在精心谋划下,迎来了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颖形式。

  抖音上,“六五环境日”播放量为41.9亿次、微博话题累计阅读量达2.5亿次。

  在地方,围绕六五环境日开展的生态文化宣传、专题讲座、主题展览、公众开放、自然体验、互动课程等各类生态环境宣传活动,更是如火如荼,各具特色。人们的共同感受是,环保活动从形式到内容,越来越接地气、聚人气。

  而以“小山”“小水”为代表,一年来,形式各样的生态环境宣传产品同样层出不穷,它们以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传递出生态文明理念。“一图读懂”、短视频等形式新颖的环保科普,深受公众喜爱;越来越多的地方开设环保“云课堂”“云讲座”,宣传环保知识,提升全社会环境意识。

  在创新思路的指引下,各地还积极策划将环保设施和环境教育基地公众开放活动“搬”到线上,通过拍摄制作生动的图片、动画、短视频等方式,开展“在线开放”,让公众足不出户就可开启绿色之旅。

  在浙江嘉兴,“线上”开放嘉兴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环保小姐姐”向公众普及知识;在江苏南京,环保设施不仅可以“全景宅看”,还以漫画的形式,揭秘城市垃圾处理背后的“守护神”。

  丰富多彩的宣传和实践活动,显著提升了全社会共建美丽中国的热情,党政部门、企业、社会组织与生态环境部门的宣传合力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宣传工作大格局日渐明朗。

  引导公众参与,广泛凝聚共识

  “我们咸阳的几位监督员自受聘以来,累计发现环境污染问题189个,还专门制作了视频曝光材料,目的就是让污染无处可逃。”陕西咸阳市生态环境协会会长王西平口中的“监督员”,正是24名首批受聘的“陕西省大气污染公众监督员”。

  除了日常的大气污染监督,这些监督员还进社区、入校园,开展生态环境宣讲20余次,参与人数达2000余人。通过他们的行动,进一步激发了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热情。

  从西北到华南,从边陲到沿海,各地生态环境宣教部门积极动员公众参与,构建广泛战线,以此建立起了顺畅的公众参与沟通机制,形成了良性循环。

  生态环保的“朋友圈”越来越壮大。我们看到,疫情中,众多环保NGO、公益机构及志愿者团队等迅速行动,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也开辟了环保志愿服务的新局面。

  绿色实践的脚步越走越坚实。就在2020年,为期3年的“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主题实践活动结下了累累硕果。引导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各地出实招、重落实,取得显著成效。生态文明教育展馆、科普基地创建方兴未艾,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不断增加,公众参与渠道不断拓展。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环保设施开放单位2101家,累计接待参访公众超过1.1亿人次,环保设施开放成为开展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和科普工作的新阵地。

  着眼“十四五”,绿色点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生态环境部门还将进一步拓展环保设施开放领域,提升开放效果;加强环保社会组织培育引导,鼓励和支持环保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等工作,推动构建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

  凝心聚力,阔步前行,集结号已吹响,绿色的乐章将传遍每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