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环保动态 > 国内动态 > 正文

黄河河南段以整改求“蝶变”打造人民“幸福河”

时间 : 2022-08-04     来源 : 中国环境     作者 : 刘俊超     点击 : 次     

       前不久,长期从事鸟类研究的郑州师范学院教授李长看在监测中发现,黄河湿地新乡段的世界极危物种——青头潜鸭由原来的5只增长到30余只,世界近危物种——震旦鸦雀由原来的20余只,增长到200余只。

       据统计,2020—2021年在河南三门峡库区黄河湿地越冬的大天鹅达到15395只,占全国总数的73.1%,遥遥领先于全国其他白天鹅栖息地。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候鸟的增加,标志着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这离不开近年来河南大力开展的黄河湿地违规问题整改和湿地保护修复。

直面问题,高位推动整改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黄河流经河南8市28县,总长711公里。其中,黄河干流湿地面积213万亩,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23%,是全省湿地资源的精华所在。从1994年到2007年,河南在黄河干流滩区先后设立2个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和3个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涵盖了全省63%的黄河湿地。

       2016年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2018年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2021年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聚焦黄河湿地保护,先后指出了河南黄河湿地各保护区内存在的违法采砂、采矿、畜禽养殖污染、违规鱼塘养殖等问题。

       面对问题,河南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扛起整改政治责任。

       省委书记楼阳生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推进会上强调,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是必须坚决完成的政治任务,自觉将抓好整改落实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省长王凯要求,要全面排查清理黄河湿地保护区内的违规养殖场,强力实施黄河湿地保护修复工程,确保2022年年底前,完成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全部鱼塘养殖设施拆除和湿地生态恢复。

       坚持省负总责、沿黄市县抓落实、部门管行业,河南各级均成立了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制定整改工作方案,建立台账,分解任务,细化措施,明确时限,严格销号。其中,河南省级任务清单中将涉及黄河湿地整改任务细化为2项共性任务和5项个性任务。

       强化督导检查,省领导带头,各级负责同志多次通过“四不两直”方式,深入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展现场调研,找准症结、靶向施策。省市县多次召开整改推进会,通报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明确方向。

       据了解,河南还把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情况作为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重点内容,对沿黄8市湿地保护问题开展专项督办,推动解决整改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层层压实责任,环环扣紧链条,凝聚了强大整改合力,确保了整改工作见人见事、见果见效、见根见底。

重拳出击,实现海晏河清

       ——“黄河宁,天下平。”

       近年来,作为湿地保护管理部门的省林业和草原局,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会同省生态环境厅、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组织沿黄各地紧盯顽瘴痼疾,通过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黄河“清四乱”“绿盾行动”等,全力推进沿黄湿地综合治理、生态修复。

       在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焦作段,原来分布着大大小小9处砂石场,破坏了湿地生态。取缔后,通过整改关停和封滩育草等生态修复方式,这里已经恢复了湿地植被和原有生态,嬉戏觅食的鸟儿随处可见。据统计,2016年以来,河南省共清理黄河湿地违规采砂场132家、采砂船232艘,黄河湿地违规采砂现象得到根治。

       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指出,河南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三门峡段有多家企业无序开采,不仅造成严重生态破坏,而且对黄河河道安全构成威胁。6年来,保护区范围内的14家采矿权(探矿权)已经全部清理,涉及湿地面积1.17万亩。各级累计投资8000多万元用于生态治理,共栽树36.68万株,撒播草籽2.66万公斤,完成治理任务2555.3亩。

       曾经,黄河上漂浮着渔家乐船,岸边是农家乐,滩涂上是鸡鸭鹅,让黄河不堪重负。2016年以来,河南沿黄湿地自然保护区共清退违规农家乐232家,清理河道餐饮船只290艘,安置渔家乐从业人员217名。各地通过安置措施和教育引导,使上岸渔民的住房、就业、入学等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政府解决了我们渔民上岸后孩子的就学问题、住房问题,还给我了一间门面,在岸上干个小餐馆,对以后的生活充满希望。”三门峡市经济开发区三号码头渔民高东说。

       为清退保护区内鱼塘、畜禽养殖,各地在整改同时妥善处置群众生计问题,及时开展补偿和土地流转,化解矛盾。2016年以来,沿黄8市共清退养殖鱼塘4401个,总面积5.73万亩,清退保护区内畜禽养殖场1299家,其中核心区缓冲区畜禽养殖全部清退,杜绝了环境污染。“这里以前有80多家养殖场,每次路过都是臭气熏天,污水横流,通过政府集中整治,已经恢复黄河滩区原来的样子,鸟儿明显多了起来。”洛阳市孟津区白坡社区居民李雅杏说。

标本兼治,建立长效机制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

       整改工作中,河南注重用制度机制保障工作落实,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杜绝问题反弹,形成常态长效。

       在缺乏上级整改标准的情况下,省林业和草原局主动担当,针对黄河湿地保护区内鱼塘及畜禽养殖、果树种植、水产养殖问题,牵头制定印发了三个《指导意见》,形成了务实管用的标准体系,为各地推进整改落实提供了政策依据。针对监管“宽松软”问题,举一反三,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针对林地、林木、湿地的监管,落实“严紧硬”工作要求,要求切实保护管理好森林资源。

       为防止整改工作紧一阵、松一阵,省林业和草原局建立督导专员责任制、单周协调机制、双周推进机制、月现场核查机制等四项督导工作机制。成立5个督导组,分包沿黄8市,开展督促指导。并以“现场观摩+会议推进”方式,组织各市县交流整改工作经验,压实整改责任,推动整改工作提速增效。

       加强日常监管,实现常态长效。沿黄8市建立了跨部门的自然保护地生态破坏线索移交查处机制,对涉保护区违法问题的查处,实现了法治化规范化。沿黄各湿地自然保护区健全日常巡护体系,2016年以来,共增加管护人员103名,增设视频监控摄像头173个,实现了巡护全覆盖。

       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支持力度。2016年以来,省财政统筹安排黄河湿地保护修复资金1.72亿元,沿黄各市县政府安排相关资金6.7亿元,对黄河湿地保护修复和滩区群众民生改善提供了重要保障,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统筹施策,推动高质量发展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河南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重要讲话指示和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主动融入黄河流域重大国家战略,统筹林草湿沙,齐抓建管治效,持续推进黄河湿地问题整改,力争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走前列、当标兵。

       根据黄河中下游不同地形地貌特征,省林业和草原局编制实施了《黄河生态廊道建设标准》,设计5类31种生态廊道建设模式,以郑州等5个示范段为引领,因地制宜推进生态廊道建设。已完成沿黄生态廊道绿化11.5万亩,干流右岸基本贯通,集生态功能、防汛防洪、休闲观光、文化弘扬、交通景观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生态长廊已初见雏形。

       制定《河南省黄河流域菌草生态屏障建设方案》,以菌草、香根草为主导品种,在黄河流域24个重点县发展林草模式工程,已种植菌草5万余亩。

       编制实施《河南省沿黄湿地公园群规划》,黄河流域已建成省级以上湿地公园67处,完成黄河湿地修复面积4.3万亩,黄河流域湿地保护率达到56.98%。

       克服“7·20”洪灾影响,大力推进中原森林城市群、国家森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森林特色小镇、森林乡村五级创森体系建设,已建成兰考堌阳镇等森林特色小镇78个,灵宝东寨村等森林乡村示范村488个,带动乡村“绿起来”“美起来”,助力乡村振兴。

       以沿黄生态廊道为“线”,以城、镇、村为“珠”,串珠成链,带动湿地公园、菌草生态屏障带、五级创森体系建设,河南初步形成了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贯通的系统治理态势。立足沿黄林业资源,打造沿线“花果山”“米粮川”“公园群”“康养地”,推动林业一二三产融合,打通了“最后一公里”,人民群众的绿色获得感、生活幸福感明显提升。

       “经过矿山治理、退塘还湿、清理渔船,黄河生态变好了,白天鹅来了,游客也增多了。”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门峡管理处负责人董帅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