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环保动态 > 高层声音 > 正文

天津港爆炸后,环保部应急办主任田为勇谈环境应急 知道多少就说多少,哪怕会挨骂

时间 : 2015-11-03     来源 : 南方周末     作者 : 汪韬     点击 : 次     


环境应急要第一时间监测、发布信息,这里大有讲究。老百姓说浓烟滚滚,你说没有污染,不是骗人吗?

信息发布最忌讳的就是报喜不报忧和拉抽屉——反反复复说的不一样。

去年兰州自来水事件后,全国发生了多起停水事件。盲目停水最不可取。

环境应急不只是处理突发事件,而是以全过程管理为主线,以风险防控为核心。

现在大部分企业环境应急预案还只是应付检查。

      田为勇铺开了一堆自己参编的环境应急管理的书籍,它们都是亮黄色的封皮。“因为亮黄色有警示作用。”2015年9月21日,这位环保部应急办主任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在日常生活中,这种亮黄色上印着感叹号和骷髅头,警示着身边的危险源。
      这些书中,最早一本编制于2003年SARS期间,那是中国应急管理的起点。
      松花江、太湖、兰州水污染;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大连、黄岛输油管道爆炸;凤翔血铅超标、龙江镉污染……近年来,中国各地遭遇了诸多突发环境事件,环境应急人员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田为勇甚至总结出了这样的规律:接到紧急电话时,能说清楚情况的一般不会有大问题;说不清楚的往往就是大事。
      天津港“8·12”瑞海公司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就属于一开始“说不清楚”的事。数百吨剧毒品氰化钠泄漏,上千名环境工作人员在现场工作了数日。
      从2003年SARS至今的十余年间,中国环境应急体系经历从无到有,到2014年底国务院颁布了《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这期间有哪些得失,如何防患于未然,作为中国环境应急的全程亲历者,田为勇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专访。

切忌称“没有污染”

      南方周末:天津港爆炸刚开始时,公众调侃空气监测数据,说“一切正常,难道炸的是空气清新剂”。这次应急是否有不足之处?
      田为勇:环境应急要第一时间监测、发布信息,这里大有讲究。老百姓说浓烟滚滚,你说没有污染,不是骗人吗?烟囱附近肯定有污染,为什么不测,一是测不着,二是没必要。那么高,很难取样,除非用无人机、热气球。而且那里的污染和人的工作、生活以及健康没有直接联系,我们监测的是落在人们正常活动区域的污染物。
      随着距离和时间的变化,污染物的浓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波形,最高值会越来越低,污染范围也越拉越长。环境应急监测时,人手、仪器都有限,找准监测位置,快速布点取样,准确得出结果,掌握变化趋势非常重要。此外,不能只公布二氧化硫、颗粒物等常规空气质量指标,天津后来就登出了氰氢酸、VOCs(挥发性有机物)等有毒有害物的浓度。
      南方周末:当时现场的异味是怎么回事?
      田为勇:很多气体用仪器一扫就出来了,这次还应该测下异味这个指标。不过,闻出来不代表浓度高,闻不出来也不代表浓度不高。硫化氢在低浓度时,人可以闻到味道,较高浓度反而闻不到了,因为硫化氢会破坏嗅觉系统。到了更高的浓度则会猝死,犹如触电一样,这就是为什么2003年重庆开县井喷死了那么多人。
      南方周末:对于这些年环境应急中的信息发布,你是否满意?
      田为勇:信息发布最忌讳的就是报喜不报忧和拉抽屉——反反复复说的不一样。以前有些环境信息发布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不够及时,应该早说,知道多少就说多少,哪怕会挨骂。我们过去监测力量不够,这几年强多了。
      南方周末:这些年停水、抢水事件很多。
      田为勇:是的。去年兰州自来水事件后,全国发生了多起停水事件。有的是上游翻车了,有没有污染不管,下游就赶紧停水;有的在河边闻到有异味,测也不测,就把自来水停了。他们认为这样做是对百姓负责。其实,我不太同意这样的做法。对现代城市人来说,喝水可用矿泉水解决,但其他生活用水断了,比如几天没有水冲厕所等等就会引起社会问题。因此,盲目停水最不可取。我认为发现水质可能异常,首先应该广而告之百姓不要喝这个水,同时加快监测、核准,并以最快的速度将结果公布。确定水质超标或者有污染,政府应该立即组织送水。大多时候,水质略微超标用于洗澡、冲厕所还是没问题的。
      南方周末:万一通知不到位呢?
      田为勇:通知要有一套办法,从手机短信、微信等新媒体方式,到广播、电视通告,再到居委会、单位通知,很快就会挨家挨户通知到。
      我们现在觉得饮用水污染物一超标就有大问题了,就一口也不能喝了。其实,在美国的饮用水标准中还有一个健康参考值,当水中污染物浓度高于标准但低于健康参考值时,仍可饮用十天半个月。但我国缺乏这一指标,一超标就只能通知停止饮用。
      实际上,在我国的饮用水标准中也有规定:“当发生影响水质的突发公共事件时,经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可以适当放宽。”但是放宽到多少没有规定,地方政府就不好落实。

首先救人,再救环境,最后是财产

      南方周末:据最新报道,爆炸区大水坑的污水将处理完毕,此次处理含氰废水的过程中,哪个环节最危险?
      田为勇:8月31日晚上最为惊险,我一宿未睡,守在现场。雨比预报大得多。只差20公分,雨水井的水就要溢到路上去了。当时只能调槽罐车,加泵抽水。不过经过几场大雨,场地都洗干净了,后来地面积水取样检测氰化物,都远远低于标准值。
      南方周末:在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应急中,抢险救援应该如何开展?
      田为勇:救援要遵循三原则:首先救人,第二救环境,第三才是救财产。这是很多发达国家通用的救援准则。也就是,当人的生命受到威胁时候,首先是抢救人;其次是尽可能减少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因为环境是大家的公共资源,严重污染也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南方周末:如果为了救人而牺牲了环境,环保部门是否会受到处罚?
      田为勇:突发事件往往会次生或者衍生其他事件,并且还会涉及多个部门,例如2011年浙江新安江苯酚泄漏事件,是因为槽罐车追尾导致苯酚泄漏进入水源地,从交通事件变为环境事件进而成为社会安全事件。调查时要明晰什么原因导致了环境污染,例如2011年大连“7·16”爆炸,为了顾及大连市的安全,造成了海洋污染,事后调查清楚了,环保部门也未受到处罚。

田为勇参编的环境应急管理书籍,都是亮黄色封皮的警示颜色。
 
企业预案大都应付检查

      南方周末:作为普通人,我们希望应急不能是临时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而是制度保障,现在环境应急体系是怎么样的?
      田为勇:很多人都不太熟悉危机管理的思维。应急是非常态的,爆炸、火灾、泄漏不可能天天发生。管理则是日常工作。对非常态工作的常态管理就称为危机管理或应急管理。不只是处理突发事件,而是以全过程管理为主线,以风险防控为核心。克强总理曾经说过:隐患险于事故,防范胜过救灾。这就是要求我们做好日常的应急管理工作。
      全过程管理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管理:事前要排查隐患、制定预案、准备人员、物资;事中按照规范指挥、报告、发布信息;事后吃一堑长一智,避免再发生。还要做经济、环境、社会影响评估,搞清楚对环境的危害,对历史有个交代。这在2015年刚颁布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中都有规定,且强调了企业的主体责任。
      南方周末:为什么企业是责任主体?
      田为勇:环境风险主要有三个来源,七成来自化工企业,包括化工产品的生产、运输和储存;第二类是尾矿库,主要是重金属污染;第三类是企业偷排。
      1976年,意大利小镇塞维索发生了化学品泄漏,引发了风险管理的核心——企业对环境方面的风险做出评定。这听上去很抽象,国外的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物质危害和数量,危害大数量小,风险不高;危害大,数量也大,风险就大了。结合中国实际,我们增设了两个指标,第一个是所处的环境的敏感目标,例如有没有学校、医院、水源地;第二个是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例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根据风险评估报告,就可以进行重点企业的监管。谁要交污染强制险,交多少合适,事后赔付多少合适,也建立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
      南方周末:包括天津港爆炸的瑞海物流公司,几乎每个企业都有环境应急预案,为何不起作用?
      田为勇:现在大部分预案还只是应付检查。为了严格管理,有人曾经提出,预案应该像环评一样,由政府有关部门组织严格审查。我不赞成这么做,这是把企业主体责任推给了政府。
      现在环保法的规定是,企业要到市县环保局备案,提供四个材料:一是上面提到的风险评估报告。二是资源调查报告,例如哪些人员在救援时候必须用上,堵井盖的沙袋在什么地方。三是预案的文本和说明,重点是情景假设和卡片式管理:爆炸、火灾怎么办?漏油、漏气了又怎么办?厚厚的一本预案要分解到每个人手上,就是一张卡片,厂长到工人都要清楚自己做什么。第四,专家论证。
      企业很可能敷衍了事,所以国家和省级环保部门每年要抽查。事故发生后则要倒查,没有按照预案做,或是照预案做还是没有避免问题,而国际经验已有的,那说明预案没有编制好,责任都在企业。乐观地说,今后5-10年企业的应急预案将会得到持续改进。

重点是保护饮用水水源地

      南方周末:中国的环境应急如何从零开始的?
      田为勇:SARS开了中国应急管理先河。当时居民家中大量使用消毒剂,时任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建议我们编写消毒剂的应急指南。我们就将39种常见的物质编入了《环境应急响应手册》,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的硝基苯、天津港爆炸的氰化物、开县井喷的硫化氢都在其中。现在这本小册子在环境应急中仍然非常实用。
      在2003年,环境应急事件还不多,我们已着手编制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2005年国务院印发,2014年又修改了一次。
      南方周末: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后的十年里,我国发生了多起饮用水污染事件,有何经验积累?
      田为勇:重点是要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我们可以在上游企业、河道和取水口建设工程措施来防范污染。企业间的应急池要打通,这样第一时间能收集足够量的污水。河道边可建设大片湿地,既美观,又可作为应急池,还有降解污染的作用。在取水口的两边装闸,临时封闭起来的水源还可以用很长时间。这些项目现在均已开展了试点,以后应当逐步推开。
      南方周末:除了这些预防工程,人们如何防患于未然呢?
      田为勇:那就需要预警系统。水中最简单的预警是鱼,但鱼对重金属敏感,对有机物不敏感。后来人们通过发光细菌来预警,根据它们的亮度来判断中毒程度。亮度低于一定程度就启动预警了,继而马上启动应急检测。再根据企业的风险评估报告,倒查风险源来自哪里。
      其实,环境应急防范的重点就是防治水源地污染和有毒有害气体的泄漏对公众的影响,后者更难一些。
      南方周末:有毒有害气体的泄漏要如何预警?
      田为勇:可以在工业园区周边安装雷达,360度自动扫描,发现气团有明显变化时,就证明漏气了,会报警。企业或者园区边界上的红外探头初步判断是什么物质,再紧急调来应急监测车,准确测量气体,并通知居民疏散和撤退。
      南方周末:这些高科技的仪器贵不贵?预警要做得好,难点在哪?
      田为勇:化工企业可以承担得起,目前已在全国开展了10个试点,明年希望在全国推开。技术不难,难的是是否认识到这个问题。我不认为政府强迫就可以办到,核心还是要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让企业自觉自愿,发自老板内心,为自己负责,为周边百姓负责,为社会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