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环保动态 > 国内动态 > 正文

气候变暖在中国:西南怪旱为何持续数年

时间 : 2012-07-20     来源 : 中华环保联合会     作者 :     点击 : 次     

  2009年末至今,肆虐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西南地区的干旱仍在延续,其中广西西北部、云南大部、贵州西部等石漠化地区最为严重。今年进入5月中下旬的夏季汛期以来,这些地区又多处发生强降雨过程。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令人心急的盛夏伏旱,出现在西南地区雨量充沛的汛期。“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类似沙漠地区的温差骤变,竟会出现在西南地区的春夏之交……

  西南地区持续干旱加上其他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令人感到困惑。这些反常现象,是气候的周期性变化造成,还是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该如何应对?

  前不久,记者随中国气象局组织的“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采访团,走进广西红水河地区,寻找西南地区气候变化的踪迹,探究应对气候变化之策。

  持续干旱使生产生活用水紧缺

  冰雹雷电暴雨等灾害也变本加厉

  流经广西的红水河发源于云南、贵州,其广西流域是我国西电东输的重要水电基地,也是滇黔桂石漠化交汇地区。有人戏称,红水河打一个喷嚏,几个省区都会感冒。

  上溯红水河,经过河池市的大化、巴马、东兰、天峨等县,记者对当地旱情有了直观感受。“看,渔船上山坡了!”在红水河天峨县段,由于河水水位大幅下降,搁浅在岸边的渔船被逐渐“抬上”几十米高的山坡。

  “东南风、雨祖宗;东北风、雨太公。”当地一位能掐会算的“老风水”也闹了笑话:“现在不管刮什么风,连‘雨孙子’都见不到,老经验不灵了!” 

  据统计,广西年平均降雨量在1500毫米左右,是我国降雨量最大的地区之一。然而,近几年持续干旱,广西尤其是桂西北山区的老百姓饮水困难,工农业生产也受到严重影响,最直接的损失就是农作物大幅减产。据大化县农业部门负责人介绍,在最干旱的2010年,当地种植的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减产20%左右。

  在“看天吃饭”的天峨县,由于我国第二大水力发电站岩滩水电站发电量急剧减少,去年财税收入由约5亿元减少到3亿多元。“今年情况更严重。岩滩电站设计发电量为160亿千瓦时,可是1至4月,发电量竟然不到10亿千瓦时。”天峨县副县长表示,位于红水河发源地的云南连续四年大旱、贵州三年大旱,本地也持续干旱,红水河来水不足发不出电。“今年县财政的窟窿更大了,都不知道怎么弥补。”

  怪!这样一个字眼,用来描述近几年的天气和气候变化情况最贴切。老百姓反映,当地不仅干旱严重,冰雹、雷电、暴雨等灾害也变多了、变厉害了。“过去下冰雹,最大的雹子也不过拇指头大小。这两年怪得很,大得像鸡蛋,能把屋顶击穿、把人砸死!”

  “今年1至4月,连续几个月的低温,把我养殖的罗非鱼全部冻死了。”河池市东兰县东兰镇同拉村网箱养鱼户韦树华说,前几年觉得春季的水温不错,投放的罗非鱼长得很好,谁知道今年会出现这种情况。

  持续干旱源于全球气候变暖

  旱涝急转和冷冬现象也由此造成

  据广西气象局统计,近50年来,广西年降水量平均每10年增加4毫米,呈现微弱的增多趋势。全区并不缺少降雨,但在靠近云南、贵州的桂西北红水河地区为何如此干旱呢? 

  “相对而言,广西受太平洋水汽的影响多一些,而云南受印度洋水汽的影响多一些。”自治区气象局局长韦力行说,近几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对全球气候有着重要影响的青藏高原雪线后退了几百米,导致大气运动紊乱,阻碍了印度洋水汽的北进,也让乌拉尔山脉的冷空气南下不畅,因此云南及相邻地区降雨困难,都非常干旱。

  韦力行介绍,气候变暖还从另一方面加剧了西南石漠化地区的干旱。首先是高温、干旱使植物枯死,并发生森林火灾;随后的强降水又冲掉当地的薄土层,从而将植被层“抽筋、剥皮、剃头”,破坏了植被的涵养水源作用,让本来就蓄水困难的石漠化地区旱上加旱。

  实际上,广西等西南石漠化地区也确实在变暖。据统计,广西年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15摄氏度,各季平均气温都呈上升趋势,其中冬季上升趋势最为明显,升温速率达到0.27摄氏度/10年。

  如果说西南干旱源于全球气候变暖,又如何解释当地发生冷热骤变、甚至出现百年未遇的冷冬?例如,2008年至今,广西和云南北部以及贵州大部曾多次发生雨雪冰冻灾害天气,与当地气候变暖的统计数据相悖。

  “全球气候变暖不仅仅表现为气温升高这一总体趋势,冰冻、冰雹、雷电、暴雨等极端灾害也是其外在表现。”韦力行说,比如今年欧洲地区出现冷冬,就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由于北极冰盖加速消融,大量淡水冲入大西洋,影响了大西洋暖流的回流;同时,由于大量淡水的增加,又提高了海水结冰的冰点,反而又使北极冰盖在短期内变大、加厚,从而造成这次欧洲冷冬。我国西南地区发生的雨雪冰冻灾害天气也是同样的道理。

  气候变暖总体上弊大于利

  不讲科学地利用气候变暖,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种种异象说明,气候变暖的影响正在加剧。

  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表明,1981年以来,在陕西、山西、河北、北京和辽宁等地方,一年两熟的粮食种植北界明显向北移动;在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等省,一年三熟的粮食种植北界也明显向北移动。一些气象专家的研究也表明,近年来,我国的“降雨线”也在向北移动。

  对于这种温湿条件变化,有人不以为害,反而认为利大于弊,甚至可以巧加利用,即如果各省相应改变种植制度,由一年一熟或二熟改为一年二熟或三熟,可增加粮食单产三成以上。

  “实际上,气候变暖是祸不是福,对农业生产危害很大。”韦力行说,比如广西早稻要80至90天才能成熟,但由于温度比往常高,有些地方的早稻70天就被“逼熟”了,从而造成较大幅度减产。比如龙眼、荔枝等只能生长在广西南部的果树,前些年有些农民将其移栽到桂林、全州等广西东北部地区,虽然也能结果,但2008年的一场雨雪冰冻灾害就将这些果树全部冻死,给当地农民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在我国北方地区,同样的悲剧也在上演。

  北京市昌平区园林绿化局副局长刘惠平介绍,在我国,适合大部分苹果树生长的北界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所处的纬度线上,但有些农民将这些苹果树栽植到此界以北地区,结果有不少苹果树不结果或只结小果。这不是简单的南橘北枳问题,而是植物千百年来形成的生长规律,不能轻易打破,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人算不如天算。不讲科学地利用气候变暖,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主任孙健表示,全球气候变暖给大气环流提供了动力,也造成了许多极端灾害天气。这种危害是巨大的、现实的,因此应对气候变化形势很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