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环保动态 > 国内动态 > 正文

中国近代城市大气污染及治理 学者建言"防治措施"

时间 : 2013-03-11     来源 : 中华环保联合会     作者 :     点击 : 次     

  1930年上海杨树浦电厂资料图片

  近代中国某工厂地带远望资料图片

  在近代中国,烟囱冒烟成了工业生产的标志资料图片

  大气污染已成为全球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近期许多城市持续的雾霾天气更引起国人对此高度关注。考察我国历史,明清时期在一些大城市中空气污染问题已经开始显现,但主要属于生活废气产生的污染,到近代又加上工业生产的废气排放和交通工具的尾气排放,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对这一问题以往国内学术界研究不多,本文拟从燃料需求转变、工业布局及城市化与大气污染的关系切入,对近代以来大气污染的概况、特点及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防治措施进行简略探讨,以作引玉之砖。

  近代燃料需求的转变与城市大气污染的出现

  燃料的使用随着人类文明进步而不断变化,如近代学者指出,“故视燃料使用之情形如何,即可断定其工商业发达之程度。”(史维新:《我国燃料问题》,《科学的中国》,第2卷第1期)明清以来随着煤炭的广泛使用,在带来进步和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煤炭燃烧产生的硫化物导致大气污染日益严重。据台湾学者邱仲麟研究,明代初期北京军队和市民主要以木材为燃料。到明代中期,因周围山区木材被砍伐殆尽,不得不转而依靠煤炭作为取暖、做饭及手工业的燃料。到民国时期,我国家庭用电能者仅限于少数特殊家庭,大部分地区尚停滞于柴草与煤炭之间。储存冬煤成为北京市民每年必做的功课。每个家庭主妇,除了忙制御寒的棉衣外,还要设法存储煤炭,准备度过无情的严冬(乐民:《北平的燃煤人》,载杨宝玉主编《煤炭流通文史资料》,煤炭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33页)。在上海,市民生活同样一天也离不开煤炭。据时人描述,1945年上海一度出现煤炭来路不畅的情况,使部分家里没有煤球的人烧不熟饭(春生:《米与煤》,人人社1945年编印,第2页)。时人指出“食粮燃料,皆为民生日用必需之品,二者之盈虚调剂,与一地或一城镇之治安,皆有密切之关系。”(《南京之食粮与燃料》,1932年,第1页)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居住密集,煤炭等燃料的使用不断增加,对城市大气污染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过明清时期。据王伟杰研究,清乾隆时北京有人口62万,每年烧煤15.5万吨;1941年每年燃煤64.1万吨;1949年用煤是103.5万吨。燃煤产生的烟尘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不仅对人体健康有影响,还飘浮在大气中,造成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