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环保动态 > 国内动态 > 正文

大理十年描绘山清水秀生态白州

海菜花重新在洱海连片开放

时间 : 2022-08-02     来源 : 中国环境     作者 : 蒋朝晖     点击 : 次     

       记者日前从中共云南省委召开的“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大理专场发布会上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大理白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大理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洱海保护治理统揽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州持续呈现经济发展、生态良好的局面。

护洱海优生态改善环境质量

       大理州委书记杨国宗介绍,这十年,大理州全力以赴护洱海、优生态,描绘了山清水秀的生态白州,全州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洱海保护治理成效明显,坚持全民治湖、科学治湖、依法治湖、系统治湖,洱海保护实现了从“一湖之治”向“全域之治”“生态之治”的转变。洱海流域入选全国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洱海水质保持总体稳定,连续两年被生态环境部评价为“优”。生态廊道串起美丽乡愁,令人流连忘返,被誉为“水质风向标”的海菜花重新在洱海连片开放,“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再增底色。

       大理州各类整改扎实有效,抓实上级巡视督察检查反馈意见整改工作,细化制定了476项整改措施,已完成整改461项,洱海水环境综合整治入选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见成效典型案例。

       生态保护亮点纷呈,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河(湖)长制”“林长制”全面落实,全州森林覆盖率达65.5%,空气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99.8%,“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成为大理人民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杨国宗表示,推动新时代大理高质量发展,首要的是破解洱海流域“环湖发展”困局,全力推动洱海高水平保护、流域高质量发展。立足“跳出洱海抓保护、走出流域谋发展”,着力推动洱海高水平保护和产业高质量转型,把大理打造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基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全国示范样板。

五举措打好精准治湖攻坚战

       大理州委常委、常务副州长李苏介绍,大理州委、州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洱海保护治理,团结带领全州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洱海高水平保护统揽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举全州之力打响洱海保护精准治理攻坚战。在这场攻坚战中,具体措施就是“五个坚持”。

       坚持全民治湖。由云南省委主要领导担任洱海省级湖长,省级组建了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洱海保护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大理州委、州政府组建一线指挥部,派驻一线工作队,把每月第一个星期六设立为“洱海保护日”,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形成了“书记省长带着干、部委厅局帮着干、白州上下齐心干”的全民治湖格局。

       坚持科学治湖。科学编制了一系列洱海保护精准治理专项规划,组建了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国内一流科研单位组成的专家团队,建成了“天空地水”一体化感知的数字洱海监管服务平台,初步实现监测数据、专家意见与行政决策、工作措施的互联互通、深度融合,为洱海保护精准治理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坚持系统治湖。坚持系统推进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动洱海保护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和“生态之治”转变。在流域范围内初步构建起覆盖全流域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体系,对环湖15米范围内的1806户实施了生态搬迁,建成129公里环湖生态廊道,为洱海构筑起一道绿色生态屏障。在洱海流域全面推行“三禁四推”工作,有效阻断农业面源污染入湖。实施27条主要入湖河道生态化治理,截至2021年年底,共有23条入湖河流水质达到Ⅱ类标准。完成海东面山绿化5.8万亩,建成湿地4万亩、各类库塘307座,流域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修复。

       坚持依法治湖。颁布施行了《洱海保护管理条例》等11个地方性法规,构建起系统完备的洱海保护管理体系。科学划定洱海湖滨生态红线和湖泊生态黄线,严格落实洱海一、二、三级保护区分级分区管控措施,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坚持绿色发展。围绕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旅游名城的发展定位,从产业结构入手:第一,调整一产减负荷,加快流域种植业和养殖业结构调整,大理市创建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第二,转移二产减开发强度,将流域内3座水泥厂搬迁至流域外,关停流域内57座非煤矿山,实施矿山生态修复,严格控制环湖开发强度,推动流域内的产业和人口向流域外转移;第三,转型三产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积极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大理市成功创建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同时,统筹推进洱海流域绿色发展片区、洱海流域外围绿色发展拓展片区建设,加快构建大理市、祥云县“双核”城市,发展洱源县、鹤庆县、宾川县、弥渡县、巍山县5个特色组团,形成集聚效率高、辐射作用大、功能互补的“双核五组团”一体化高质量绿色发展空间格局。

       通过不懈努力,洱海保护精准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洱海水质下滑趋势得到初步遏制。2020年、2021年、2022年1月—6月,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洱海水质评价结果均为“优”,全湖没有发生规模化藻类水华,流域转型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