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环保动态 > 国内动态 > 正文

四川天府新区:推动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时间 : 2022-11-22     来源 : 中国环境报     作者 : 郭红燕 王璇     点击 : 次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路径,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四川省天府新区在建设公园城市的过程中,积极探索生态价值多元转化的创新路径,推动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创新生态价值多元转化路径,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天府新区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大致有5种不同模式:

       第一种模式:顺应自然山水脉络规划布局产业,增强要素资源吸附集聚并提升转化能级,打造高质量生态产业体系,推动区域板块经济升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统筹优化区域内产业系统、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通过先期向产城单元导入优质生态项目,提升或重塑优美生态环境,配套支持研发政策、财政金融、科技创新政策,吸引高附加值低污染产业,实现生态投入与经济相融相促。以成都科学城为例,定位发展高精尖产业,沿兴隆湖、鹿溪河水系进行布局,高标准规划建设高品质科创空间,建成区生态空间占比高达42%。良好的生态环境、科创环境与营商环境等融合叠加,成为吸引高科技企业和优质人才入驻的重要因素。

       第二种模式:构建“绿道+”多维复合场景,拓展生态产品供给,打造多元消费形态。以滨水空间、绿道、田园等为依托,有机植入消费场景、生活场景、人文场景等,引入娱乐、美食、旅游、体育赛事等产业业态,拓展生态产品供给类别,营造可欣赏、可参与、可消费的新场景。以雁栖湿地项目为例,通过实施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重塑“山水林田”生态本底,植入商业消费、文化体验、原乡民宿等场景,实现“农业+景观+文创”融合,提升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产生商业价值。

       第三种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实施生态修复,带动土地增值溢价,实现城市宜居价值跃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将政府的政策主导优势与企业的专业化经营优势结合,通过配置规划条件,将生态保护修复活动与修复后土地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等捆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在开发建设前,企业通过实施生态修复或保护工程,提升原自然生态系统功能,进而提升区域板块的品质,直接带动周边土地溢价。以麓湖生态城为例,原为贫瘠的浅丘农地,后由企业实施水生态修复工程等而成为国内单体面积最大、由陆地生态系统转变为清水型生态系统的人工湖,周边形成以麓湖命名的居住板块。

       第四种模式:构建“川西林盘+文创旅游”模式,激活乡村生态价值,促进农商文旅融合发展。采取政府投资平台或集体经济组织与专业企业合作方式,以特色镇建设为中心,依托川西林盘等特色生态资源,实施“整田、护林、理水、改院”,建设精品田园综合体,推动传统农耕转型,实现生态产业化经营,带动乡村振兴。以官塘小村为例,通过“农业景观+非遗文化”结合,依托川西林盘优渥的自然条件,引入蜀绣、川剧、漆艺等多项非遗项目,营造沉浸式旅游体验场景,激发文商旅消费力。

       第五种模式:依托优质生态资源和严格质量控制,培育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促进生态产品增值溢价。依托本地优质丰富的生态资源,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特色区域公共品牌,以品牌化提升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天府新区培育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鹿溪荟”,推出鹿溪荟草莓、鹿溪荟枇杷等多个爆款农产品。此外,还拥有三星云崖兔、煎茶竹丝茄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并获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带动农户增收效益明显。

充分运用市场化运营手段,推进生态产品供需精准对接

       天府新区建立面向全球持续发布的生态产品场景发布机制,编制城市机会清单、场景资源地图,定期向社会推介,促进生态产品供给方与需求方、资源方与投资方精准对接。组织开展生态产品线上云交易、云招商,在微商平台等推介宣传农产品,成立农业投资公司,负责区域公用品牌的运营,拓展生态产品销售渠道。

       强化天府新区整体形象运营,通过举办公园城市论坛、招商推介活动,策划组织媒体“走新区”系列活动,开放天府新区规划厅、公园城市展示厅等,全方位开展对外宣传,提升新区的关注度和美誉度。针对具体的生态产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升生态产品的知名度。

建立资源清单,完善生态价值转化机制

       在推动生态价值转化方面,天府新区采取了以下举措。

       推进自然生态系统调查监测,包括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以及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等国土空间内的自然资源,基本摸清森林资源、林业生态状况及生物多样性情况,初步建立生态产品目录清单。以林盘资源梳理为例,通过卫星定位筛选、现场勘查等,精选确定357个林盘点位,完成分类登记,并配套林盘保护和修复导则。

       研究构建以GEP为核心的绿色核算体系,探索GEP和GDP“双核算、双运行”绿色经济考评体系。完善资源价格机制,构建生态资产产权制度体系。构建生态产品市场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环境权益交易制度,探索构建“森林—银行”运行机制。

       以耕地、饮用水、公益林保护等领域为重点,推动实施系列专项政策和实践创新,形成理论实践并重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系统推进路径。在耕地领域构建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促进农业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探索全面实施森林生态补偿和森林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加快推进“碳中和创新技术中心”“碳中和战略研究院”建设,获批纳入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资金进入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构建低碳生产生活示范场景,首创“天府能源智慧大脑”平台,探索“全绿电”供应模式,试点绿电认证,从供给侧、消费侧推动碳中和。依托“碳惠天府”机制,加快实施“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和“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引导全社会参与“双碳”实践。

       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