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环保动态 > 国内动态 > 正文

四川新增野生大熊猫181只,“人退猫进”成现实

时间 : 2022-12-14     来源 : 中国环境     作者 : 王小玲     点击 : 次     

       随着一幅幅冰天雪地、绿意盎然,万物竞放的画面铺陈开来,根据四川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纪录片《生态秘境》制作的主题宣传片《川生万物》在加拿大蒙特利尔首播,拉开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四川日边会的序幕。



COP15-2中国角四川边会会议现场,工作人员正在介绍四川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

       四川省地处中国西南腹地,面积48.6万平方公里,是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也是中国特有物种最多的省份,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珍贵物种基因库之一,特有种、孑遗种和濒危种十分丰富。

       “珍稀,更要珍惜。”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雷毅说,早在20多年前,四川省就开启了生物多样性保存、恢复之路。

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明显恢复 生物物种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

       自1998年以来,四川省以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为起点,全面禁伐天然林,开展植树造林,并推广到全国。通过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工程,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湿地保护工程等一大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极大地改变了四川省的自然生态面貌。

       据统计,四川省累计投入达562.58亿元,森林面积由1.76亿亩,增加到2.91亿亩,森林覆盖率由24.23%提高到40.03%,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双增长。

       同时,草原、湿地生态系统质量也不断改善。川西北高原是四川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通过大力实施退牧还草、鼠虫害治理、湿地修复等工程,2021年天然草地面积达21520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5.1%;自然湿地保护率达57%,比2015年提高2%。

       尤其是,长江黄河上游生态系统功能显著提升,生物物种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目前,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已建设,包括大熊猫国家公园、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在内的保护地面积持续增长。共建有自然保护地365处,总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24.76%。



COP15-2中国角四川边会会议现场。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4.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0.45%。全省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9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以及近50%的自然湿地面积纳入了保护空间体系,依法实施严格保护与管理。

       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明显恢复。若尔盖湿地内活动的黑颈鹤种群数量由2004年的320只上升至2022年的近2000只。从2011年启动抢救性保护至今,“植物界的大熊猫”—距瓣尾囊草的种群数量从2026株恢复至如今的4800余株,灭绝风险大大降低。极度濒危植物尖齿卫矛,在消失百年后再度被发现。消失多年的鳗鲡、红唇薄鳅等土著鱼类也重新出现在了赤水河流域。

正编制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十年规划 以物种为核心,推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全面、平衡发展

       “虽然生物多样性直接压力得到有效缓解,但生物多样性保护依然面临艰巨挑战。”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刘源月说。

       为有效应对挑战,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四川坚持先行先试。

       2004年,四川省政府审议通过《四川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自此开始,从省、市、县等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和主要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

       2007年,在中国率先制定出台《四川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20年)》,首次在全省划定13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并制定实施9个领域的46项优先行动。

       “十四五”开始,四川又相继组织制定“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1-2035年)、生物多样性优先区保护规划等文件,明确了陆生(森林、草原、湿地)、水生生态系统分区保护与修复的内容,提出了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濒危野生动植物适应性保护、外来入侵物种防治等重大行动。



COP15-2中国角四川边会会议现场。

       近年来,四川省完成森林、草原、湿地专项调查监测,完成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支持重点江河水生生物调查,横断山南段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和评估等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省结合中央和省级生态环保督察,推进生态环境问题及时整改,常态化开展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2019年以来,已完成36个自然保护区评估。

       作为全国首批生态保护红线监管试点省,2022年启动了生态保护红线人为活动遥感监测。并把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工作纳入生态环境保护年度目标考核,归入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水平评价考核。

       在“五县两山两湖一线”(黄河流域5县,青藏高原贡嘎山、海子山,泸沽湖、邛海,川藏铁路沿线)等重要区域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同时积极推动生态遥感观测平台搭建。

       “2022年,四川省黄河上游若尔盖草原湿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成功启动实施,这将为川西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产生积极作用。”刘源月说,目前四川正在编制《四川省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十年规划》,将以物种为核心,推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全面、平衡发展。



COP15-2中国角四川边会会议现场。

着力实施完整保护 加快大熊猫栖息地连通成片进度

       四川是大熊猫的故乡。

       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四川省有野生大熊猫1387只,大熊猫栖息地202.7万公顷,分别占全国也是全球总量的74.4%和78.7%。四川还有全球最大的大熊猫人工圈养种群,截至2021年底,四川有圈养大熊猫581只,占全球总数的86.33%。

       “我们积极探索开展圈养大熊猫野化放归,推动孤立小种群复壮,累计已将13只大熊猫放归自然,目前存活11只。”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王景弘说,全球首只易地放归大熊猫“泸欣”已野外产仔育幼成功,标志着大熊猫小种群复壮进入新时代。“但加强以大熊猫为旗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四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了给大熊猫栖息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四川省政府印发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办法,出台加强四川片区建设的意见,目前正加快推动制定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条例。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法庭,多个地方探索组建大熊猫国家公园警察大队、成立跨区域环境资源巡回审判点和片区警务工作站等。其中,青川县、平武县与甘肃文县建立了跨区域联防机制。


       如何稳妥化解历史遗留问题?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栖息地处处长古晓东说,为将四川片区194宗矿业权清理退出,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矿业权分类退出办法,并把时限提前至2022年底。省直多个部门联合印发小水电清理退出实施方案和财政奖补方案,分类分阶段退出国家公园内小水电。

       同时,持续开展栖息地保护修复。整合利用国家和省财政资金,突出大熊猫重要栖息地和关键走廊带,实施生态修复26.56平方公里。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区域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示范工程。对拟进入国家公园的重大建设项目,督促落实消减措施,做到占补平衡,努力降低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古晓东说,公园内,是“人进猫退”变“人退猫进”,有序搬迁核心区居民,加快退出矿权、水电等生产经营设施。“公园外,是因地制宜建设入口社区,支持发展生态旅游、科普游憩、熊猫文化等生态友好型产业,推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引导扶持社区绿色发展,四川积极推动“点”上聚居,建设入口社区,实施核心保护区生态搬迁52人。

       引导“线”上游览,规范发展“大熊猫+”生态康养旅游业,启动实施自然教育“千人计划”,年生态体验超过100万人次。

       强化“面”上保护,选聘生态护林员1468名,常年兑现集体公益林补偿5177万元。

       “未来,四川将着力实施完整保护,加快栖息地连通成片进度。”王景弘说,四川正加快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条例立法进程,构建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资源环境执法体系。将把科研作为引领大熊猫永续保护的关键性基础性工作,推进科研一体化建设,提高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实现对大熊猫和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精细化管理。

       除了政府投入外,民间公益机构也在持续关注和投入生态保护。

       桃花源基金会社区工作负责人田犎说,以桃花源基金、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等为代表的民间机构,在四川开展了托管保护区等多样形式的保护工作,已经建立起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保护的有效路径。

       “下一步,我们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努力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继续积极参与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责任,与大家一道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为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中国四川力量。”雷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