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栏目 > 全价值链模式治理塑料污染 > 案例 > 正文

浙江“蓝色循环”项目

时间 : 2023-09-22     来源 : 未知     作者 : admin     点击 : 次     

案例简介
        “蓝色循环”项目是由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组织推动,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创新主体,建立“三大体系”和“三大模式”,共同创建的一个可持续的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模式。于2020年在台州市椒江区先行开展试点,它创新性提出由政府引领、企业主导、公众联动的多元共治体系,打造立体收集、数字治理、全过程监管三大体系,通过建立实体化收集网络和数字化管理平台,形成海洋废弃物收集、运输、再生、高值利用的可循环价值链,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产业链利润再分配,形成“市场化垃圾收集—高值化资源利用—国际化认证增值”的闭环体系,打造具有内驱力、可持续、可复制的“蓝色循环”海洋塑料污染“智治”新样板。

模式介绍
        “三大体系”一是立体收集体系。通过政府部门协调,将沿海各地的边滩垃圾、船舶垃圾、弃置渔具等海洋垃圾纳入收集治理体系,并对接至海洋垃圾数字化治理平台;赋能原有治理体系,将边滩环卫、海上环卫等纳入“蓝色循环”平台,量化收集成效,对接高值利用渠道;新建补充收集网络,通过政企合作建设小蓝之家、引导渔船和公众参与、吸纳沿海村落低收入人员,拓宽收集网络。对收集的海洋塑料废弃物,其中的约30%不可回收部分进入市政体系无害化处理,余下70%经深加工后循环利用,形成海洋塑料垃圾“收集—运输—处置—再生”全流程闭环治理体系。二是数字治理体系。根据海洋垃圾产生和分布特点,依托“蓝色联盟”企业搭建的海洋塑料高值利用产业链,建立数字化治理平台,用大数据赋能形成海洋垃圾的“收集、运输、再生、利用”可循环价值链;通过建设综合集成管理端、应用端和可视化中心的多维集成大脑,形成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协同公共数据库,达到过程透明、数据真实、监管智能、研判有据的数字化治理目标。三是全程监管体系。紧扣管理体系,融合政府管理机制应用、碳帐户应用等功能,整合数字化平台。通过“智控”应用进行全流程、全景式画像,对海洋垃圾治理的收集、储存、运输、再生进行全过程监督,实现海洋垃圾闭环治理全过程及碳足迹追溯的可视化,实现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的数字化、智慧化监管。
        “三大模式”一是政企合作新模式。“蓝色循环”项目采用的生态环境治理政企合作新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导向职能,为企业和公众提供动力激励和互动平台,激发企业作为重要环境治理主体的责任意识,调动公众参与海洋塑料垃圾治理,形成持续性规模化效应,从传统的政府出资治理为主,向以政府引领、企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可持续治理模式转变。二是生态共富新模式。以海洋塑料高值利用溢价、碳交易红利为驱动力,吸收海洋塑料的收集和再生企业、品牌商、认证机构等产业链资源,组建“蓝色联盟”公益性组织,设立“蓝色生态共富基金”,制定海洋垃圾产业价值再分配办法,形成可持续标准化分配体系,重点支持源头收集的特殊群体、闲散劳动力等低收入民众,拓展增收渠道,通过产业价值再分配,实现生态共富。三是低碳发展新模式。打通塑料回收循环利用全产业链,实现海洋塑料变废为宝、循环利用。依托“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联管平台,通过在收集、再加工、重新制作等环节安装摄像头,对终端产品进行赋码,实现海洋塑料产品全流程技术追溯。联合国际环保组织、科研院校、塑料头部企业共同对加工后的绿色产品进行碳足迹、碳指标认证,推动海洋塑料产品以高价打开国际交易市场。

推进成果
        截至目前,“蓝色循环”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已实现了对台州市6个沿海县(市、区)的全覆盖,吸纳了约4300艘海上渔船、5300多名渔民、沿海镇村500多名群众加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海洋垃圾立体收集网络;建成了“海洋云仓”53套、海洋垃圾暂存点16个、“小蓝之家”11个,海洋环卫4家、陆上中转仓库3个;试点期间共收集处理海洋污染物约5580吨,其中船舶污染物3460吨、塑料垃圾2083吨(含塑料瓶855万个),减少碳排放约1875吨。产业整体收益提高,同时将高值红利通过再分配体系为沿海村落一线收集群体增收20%以上,并提供社会基本保障,通过渔业信用评价体系,已累计发放1.232亿元绿色金融贷款,充分调动了收集企业与个体参与的积极性,形成了可持续的多元共治体系,实现了生态共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