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栏目 > 2014中华环保民间组织可持续发展年会 > 分论坛二 > 正文

我们需要非限定性地支持--创绿中心钟峪

时间 : 2015-01-22     来源 : 未知     作者 : admin     点击 : 次     

    李老师希望交流沟通中我们能讲出自己的难处、需求和想法。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的这个PPT会非常的坦诚。我是代表创绿中心做分享,我叫钟玉。
    我们这个核心团队,三四个管理人员加起来在公益行业的经验超过了40年。目前,在北京和广州我们有办公室现在组织开展项目。我们从开始成立这个机构,就匹配了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重视财务分析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和推动。现在我们有23个人,其中有7个长期的兼职,16个专职人员,半数以上人员是环境科学专业背景出身。同时有超过15位同事有海外留学的背景,我们也做海外的项目。我们的愿景非常简单:没有污染的未来、每个人能够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没有被污染的食物。
    我们成立于2012年。2014年全年性公益支出350万,同比2013年度增长41.76%。人均公益性支出96438元,筹资效率的倍数2014年比2013年增长了43.70%,年度撬动社会资源效率64.43%。
    现在我们的构架主要是三块:第一,水议题。第二,气侯适应和可持续金融。第三块项目如果有资金的话,今年或者明年我们会开展。
我们也和人民银行在合作可持续金融项目,包括中国海外资金发展的影响、政策和监管,同时也参与了煤炭质量控制的研究报告。在发展的项目,我们希望做公众参与式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和空气污染,这两个项目目前还没有开展。
    创绿中心在议题构架的设计上坚持两个原则:第一,本土项目与国际参与结合,中国的NGO发展十多年,慢慢有一些本土NGO走到国际上参与国际环境项目的进程中。中国的环境问题在全球的环境问题中永远都是非常重要的位置。如果中国的本土NGO不能参与到国际的项目,永远是中国代表在国际上做,这跟中国的政治地位是不匹配的,所以我们会参与到很多国际项目中。第二,我们从空气和方法入手,注重政策研究倡导和在地的结合。
    我会简单介绍一下其中一个项目,“一杯干净水”是我们致力于为农村西部山区的孩子解决安全用水的项目。它看上去像一个慈善项目,但是我们的设计思路是有多方合作逻辑性的。首先,直接救助,公众是容易看到的。我们会实地走访、调研村庄,也会与在地的NGO合作,因为他们掌握的信息更是比我们在广州和北京这两个大城市信息更翔实、更真实。一杯干净水创绿中心的方法是提供方法、工具、建立受害者申请渠道、建立公募平台、制订解决方案,协调各方。受益是人在地的学校、村庄、乡镇,他们是提供当地的信息,申请救助。专家作为我们对每个点的水污染情况的案例分析,提供专业的适合当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工具和指导。检测机构和设备厂商提供专业的检测和净水设备。最后是募捐者。政府部门会提供长期的协调,提供当地的水文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是多方协调,一起来做的。
    这是调研中心这两年做的研究报告。广东省是第一家由一个省为民间机构建立各个城市的生态宜居的评价指数。我们为广东省21个地级市建立了八大项目指标,156项小指标的评价体系。每年根据不同指标体系排名它的生态宜居。
    另外一个我们日常使用的方法,公众参与跟以前的公众参与不太一样,以前公众参与就是办一场讲座,组织一个户外活动,把大家邀约来,完了以后一地鸡毛就走了。我们理解的公众参与是:你给提供一种渠道和方法,让公众自己动员起来,而不是NGO说我告诉你我要做什么,你要捡垃圾或者是贴传单。而是我们自己叫做的公众参与的2.0版本。创绿在里面只提供工具和平台。这是2+X的项目,2是创绿提供的工具和平台。X是公众可以用这个工具和平台发起自己的活动。这是我们做的测水包,地表水和饮用水。根据每个机构的需要去定制。快速检测工具可以检测这些指标。十分钟之内可以做一个。我们建立一个基于水信息共享的线上平台。当民间检测的测水的数据累计到足够多的时候,它就会形成一种跟政府互动的参照,去推动水质信息的进一步公开。我们会做后台的统计和分析,发起活动,让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团队交流心得,开发手机APP,随时在手机上可以查到。今天我到了某一个城市的县城,住了某一个宾馆,如果发展的够好,我就可以打开手机看到曾经在这个地方测的水质的情况。目前只是理想化的状况。
    这是去年我们做的回乡测水的项目,这个项目是一个没有任何资助,创绿自我研发、自我造血的项目,我是销售的测水包,包括去年用这个工具包做的活动,似乎看上去这个项目很美,但是实际上我们受了很大的困扰,2014年我们只完成了计划的60%,亏损9万多。根据财务核算,如果我卖的越多,我们亏损越多。因为这不是一个商品,不是规模化生产的,它的成本不可能降低,除了物料成本,还要考虑到人力资源成本、行政维护成本。这里作为创绿愿意申请不任何资助,愿意自我造血做这样的项目,但是还是面临着很多的困难。
    创绿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和困难?当我们机构成立的时候,肯定是已经想好了自己的愿景,我们做了五年的机构发展战略规划。当你的资金不够匹配的时候,是否就要放弃有步骤的长远计划,按照资助的情况来开展情况。现在估计有90%以上的NGO根据资助来开展他们的工作。这样谈不上一个民间机构有计划、可持续的发展。这样就给我们带来问题,比如说创绿2015年度全年预算总经费540万,现在能确认的只有230万,缺口57%。是不是我就不要做了?这是一个项目与机构发展的平衡,需要每一个NGO的从业者思考这样的问题。因为今天在座的也有资助方的。所以我们非常坦诚的把我们的困难提出来跟大家共同探讨。
    是否项目结束了就大量裁员,尽量招没有多少经验的年轻人,就是为了降低人力成本。我2014年23个员工,人均工资7000,所有人觉得特别高。但是你要尊重人才的社会价值,我的人50%都是海外工作和留学的背景,他们可以去到任何外企和国际机构工作,但是他们放弃了更优厚的工资,为什么愿意留在本土机构工作?我一开始说,我们中国的环境问题应该由很多本土的NGO来做,而不是国际机构的中国代表来做。如果按预算,2015年要么只留65%的员工,要么所有员工降薪。项目与人员培养的平衡需要一个NGO的管理者做出一些判断和考虑。所以创绿在过去两年里得到了很多资助者的帮助和支持,才有今天这些小小的成绩。
    但是我们在过去的一些跟资助者的合作中,我们自己也发现,我们希望得到什么样的资助伙伴:
    第一,我们希望得到重视机构整体发展,他能为民间环保NGO行业带来可持续的推动力量,而不只是给项目限定性的支持。
    第二,重视项目杠杆撬动作用。资助方愿不愿意看到这个亮点,而去资助。可能一些项目在我启动的时候,我做的行业研究需要长达一年,我才能做出一个评估,这个项目是不是能够带来社会化效应的项目,或者这个项目怎么做,才能更好的进行。但是这样的项目准备和杠杆撬动的资助,是不是有基金会的资助方愿意在这些上面做长期的培养?
    第三,重视一些项目对行业的示范级推动作用,形成联动作用。比如说我们现在做的一杯干净水,我们自己调研、自己安装、自己资助,2014年我们转换了形式,形成一套网络,创绿创立一套标准化的机制,邀请全国各地的小伙伴一起参加,这就形成了NGO的联动机制。创绿在中间做了很多协调、开发工具的工作。
    第四,支持机构自身在人员培养方面的工作。NGO行业里面的能力建设非常多,但是都是一些机构做了一个工作坊,你机构来一个,我机构来一个,每各机构来,一个工作方法不能涵盖和应付这个工作的特点和项目。去年创绿自己花了十万块钱做员工内部能力培训,今年,我没有钱了,是不是我就不应该做了?我们希望增加非限定性的资金支持,避免遏制机构的积累和创新。重视公益人在的社会市场和价格。
    我们也有很多和资助方合作过程中的痛苦和经历。比如说:
    第一,后排驾驶,很多公益方是找一个执行团队按照他的意志执行项目,也是我们遇到的痛苦的事情。
    第二,管理费控制在10%以内,我根本不知道10%是从哪里来的?昨天我看到遥遥的一篇文章说,之前没有任何国际案例说10%,一个做扶贫的机构一年的资金如果有两亿,他的10%是两千万,完全可以维持他机构的存在,如果我是一个做500万的机构,我的费用只有50万,我怎么维护我的人员、办公费用。
    第三,某些企业的绿洗,这样的我们就不愿意接受。
    第四,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不尊重执行规则,忘记计划目标。在后期不停修改前期他已经接受的计划书和执行方法,有一些基金会里面缺乏一些专业的理解并且认同公益行业的工作人员。
    创绿需要什么样的具体支持?
    第一,我们需要非限定性的支持,机构可以持续运营发展,有长期的团队建设,支持机构的传播和筹款。任何一个NGO都应该去培养自己的筹款能力,而不是依附那么多的基金会,跟他们搞好关系,做了一两个项目,他明年还会支持我。不是这样的,任何一个NGO应该有自己专业的筹款人员。筹款是一门相当专业技术含量的工作。
    第二,研发及创新支持。我们希望做一个开放式的公民实验室,做一些实验性的行业工具的研发。
    第三,杠杆撬动型支持。分布式发电项目、空气项目。
    第四,限定性的支持,一杯干净水,我自有资金,但是还缺一部分资金,我要从其他地方腾挪过来支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