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栏目 > 2014中华环保民间组织可持续发展年会 > 分论坛二 > 正文

环保不能仅仅是一两个环保卫士的事--社科院杨团

时间 : 2015-01-22     来源 : 未知     作者 : admin     点击 : 次     

我们今天在这里开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交流会,这个交流会前面的四家是一个民非创立中心,三个基金会,一个公募还是老牌的中华环保基金会,我跟你们环保基金会最早的这些人都有联系。这些年中华环保基金会在有政府背景的公募基金会里算是不错的,尽管也经历了很多的挫折。还有两家基金会一个是阿拉善,一个是刚刚成立的,基金会是刚刚成立,但是自然之友是历史很长久的。
    这四个典型其实它代表了自上而下,就像中华环保,有自下而上,还有海外的人才为多,就是创绿中心很有特点。还有一个大家都了解的就是370个企业家共同建立的阿拉善基金会。后边又有一些朋友交流经验,交流经验最踊跃,大家都发现了是来自底层、来自草根,来自普通的农民、居民和干部。
    我第一个想跟大家分享就是为什么环保领域这么有吸引力?他可以上到像李楯老师这样的响当当的教授,而且他做环保和做法律方面这些公益事业做了很多年。他也有刚才我们看到一个火炬手,是农村妇女64岁做环保做了很多年。也有我们那位干部自己拿出一百万做了十几年。也就是说他能够吸引各行各业各方人士,他的事业拓展面我们也看到了新的前景。这个事业的拓展面,我觉得大家从创立那里已经看到了。创立他能够把事业扩到气侯和金融,气候与公正这样的重大的命题。我们农民的朋友还有阿拉善的企业家早就把环保、气侯和生态和生计完全结合起来。他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是因为上顶政治、下靠生计,他横向拉开几乎是各行各业都可以跟环保有密切联系,都可以和气侯和自然和生态有密切联系,这是我们的生活的土地天空。在这里我就觉得无论你是做什么事业,无论你是在NGO也好,在政治、企业、军队也好,但是你都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当中,你都和这样的环境有密切的联系,而且这个环境和人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最近的气侯包括跟环保相干的食品安全已经直接影响到了人的生命和生存的基本质量。这个问题的严峻性和他的宽度和高度比过去都更加扩大了。所以才有了了一种可能,不再是跨界,而且是在扩界,扩开他的边界,向无限可能的前景前进。这是环保之所以能够吸引很多人的原因,尽管有一些事业不见得是单纯的环保事业,但是他这里有环保因素,有自然有生态因素。比如说农村,三农的农业、农民、农村,应该说他都跟环保和生态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应该说这个事业首先他得到的就是在这个土地上这样的几亿农民和农户的支持。然后是我们城市所有的特别是我们对生态不但是喜爱,而且有敏感性的这样的一些人的支持。所以这样的支持他会变成各种各样的生活议题,劳动的生计议题,可以变成经济的议题,社会的议题还有政治的议题,公平公正让大家都能够享受好的空间,干净的水和蓝天。
    这样一种吸引力让我感觉环保界需要更大的扩开眼界,我其实很欣赏一个就是阿拉善提到他原来就是这拨企业家,最早的情况就是选一个地方企业家凑堆,我们看能做什么,炒了很多年,最后炒出这样一条路。这条路在今天他们自己的宣告是说要做绿色的倡导者,而绿色生活的倡导者是绿色经济,也包括绿色政治,这样的倡导把他扩开了,希望引领整个未来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这样的思路下就应该更多的把我们今天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包括三农应该怎么调,什么样的路才是生态的路,才是环保的路,让城里和农村人一样过晌一个公平公正平等富裕的生活之路。
    其实这样一个大战略我觉得是要继续放开,要把更大的思路在我们面前展开,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们要说到具体问题了,具体问题我今天听到前面讲的包括后面说的无外乎主要是两个,一个是资金的问题,一个是项目的问题,这两者有关联,资金的问题我想说的是其实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好处,关键在于你的选择,不是所有的基金会都要做的越大越好,按理说就像阿拉善这样的基金会,370个大企业,有1.5万亿的收入,他要想做大了,再做的比现在大十倍难吗?不难。那么他们其实是在做一种社会实验,要想怎么让这个钱花的有效率、有效果。他们这个实验是想做引领,想要做这个倡导不仅是政策倡导,也是行动倡导,也是组织倡导。这样一个路子我觉得起码思路上是会有的,小有小的长处,是指像李楯老师讲的他说到是我们这个基金会不会让大家搞繁杂的表格,我们搞一些小型的几千块钱的资助,这样的资助最适合平头老百姓来做一些事,适合我们农村的环保的人士能够建立起自己的小组织做事,大和小都是有用处的,不一定每个基金会都要变成大基金会,不一定每个基金会都变成公募基金会。公募和私募这里头有界限反而是更好的,为什么?因为私募基金会的钱比如说原来的阿拉善,我阿拉善变成公募我其实不投赞助票,因为你是私募基金会的话钱是自己的,我想怎么花我想去追求人类什么样的目标,我们自己举手说了。但是公募基金会一亿人都来捐款,我们要对所有人负责,我们必须完全公开透明,我要按照公募这些人大部分不会给你非现资金。比如地震他给你都是现资金,壹基金为什么有问题,他这个资金到底是现金还是非现金。所以大家要明白每一种制度都是叫做双刃剑,李楯老师有一句话讲的好,我们现在缺乏一种压力机制,我说的不是政治,而是捐赠人包括我们全体公民都是捐赠人,有一种压力逼着资助者去寻找那些最值得支持的,最有价值的事业,这样的项目,这样的组织,这样的人,我们确实缺这种机制。而这种机制国际的公益事业走了这么多年,他最后发现这种机制从哪里产生?就是从非公募基金会,也就是国外的私人基金会,就是像福特、洛克菲勒这样的基金会,也就是说未来的中国的非公募基金会,包括这些企业家们的基金会除了像阿拉善这样聚堆以外,可以成立自己的基金会,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推动你认为最有价值的事业,就像比尔盖茨那样。
    这样的事情当你聚堆成为一群的时候,你再去找那个价值的话,他会发现大家对价值的理解会有一定的不同。最后你到底往哪里去做呢?你是怎么来去处理这个平衡会有问题。
    关于资金问题不要想的太简单了,他是各有各长,各有各短,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条件和我们谁来去做,什么组织来去做这样的条件下来考虑。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项目的问题,项目问题是困扰我们正规NGO很大的问题。项目就叫做有头有尾,有头有尾最后就是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结束的时候你开始的时候你聘了很多人,你结束的时候这些人就要分散,就要辞退,这就是刚才创绿讲的问题。创绿进入这个圈子不过才两三年,但是他对事情的分析已经很清晰,他对问题的把握已经很清晰。这些问题是长期存在于NGO里的,这就是说实际上以项目为本的NGO,他如果说他做公募比如说希望构成,他可以通过中国的放大效应,我们人口太多了,他可以积累巨大的资金,但是这个巨大的资金希望工程也就是20年100个亿,100亿我们说起来很大,但是对中国要想解决孩子就业问题,要和政府的投资比起来还是九牛一毛。中国的问题是在NGO做任何工作的时候要明白我做的是事业,而不是一个项目。我做的事业要想能够让他延续下去,第一件事是人的头脑,人的认识,人的共识。第二个是我做这个事业要能够组织行动,而这个行动用经济学或者说是管理学的方式就把他固化成项目,实际上是一系列的行动、一系列的活动的连接。行动和活动当中如果我们能更好的发动底层的普通老百姓,在农村就是农民,而农民是可以通过各种组织,包括合作社,包括中国农协,包括老年协会是可以做的。如果能更多的动员工作的行动,我们的事情最起码就成功了一半。所以作为创绿他有很多的高层设计,而且有很多设计是独特,很有思路,这种独特、很有思路的设计要找到就是李楯老师说的那样的捐助人,而那样的捐助人不是公募,是非公募的,要明白你要找的那个方向。
    另外像创绿这样比较高端的组织毕竟是少数,在整个环保界里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组织架构,这个组织架构有比较高层倡导的,也有不同方向,也有站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层级的。但是不管是什么样,最终要明白就是这个环保,这个生态,这个事业是全体大众的,不但是我们中国十几亿人,也是世界70亿人的。这个事业的推动是一定要靠底层公众真正有认识,有觉醒,不是一两个环保卫士,而是大家都来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