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栏目 > 全价值链模式治理塑料污染 > 案例 > 正文

舟山市绿色海洋生态促进中心海洋塑料(弃置渔具)减量治理防治

时间 : 2023-09-22     来源 : 未知     作者 : admin     点击 : 次     

案例简介
        “弃置渔具”是海洋垃圾中对海洋生态环境构成致命危害的海洋塑料存在方式。自塑料用于渔具的八十余年来,“弃置渔具”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海洋生态环境灾难,是当今我国沿海城市各级政府即将列入重大民生类的一项社会关切问题。然而,弃置渔具的隐蔽性、加害与被害角色的交互性及治理的复杂性,决定了“弃置渔具”的减量、治理与防治将是沿海地区各级政府现实面临的一项长期性、综合性、系统性的治理工程。除了政府主导外,动员包括社会组织、企业、渔业运营主体、渔民等社会公众力量共同参与治理行动是必要的,更是必须的。
        从本中心对舟山渔场局部典型水域的调研情况来看,舟山渔场弃置渔具的主要种类基本以一次性蟹流刺网为主体。虽然就蟹流刺网发展历史而言,也就二十余年时间,但从其对当前渔场影响的严重性结果来看,一次性蟹流刺网的危害及影响已远超过任何一种网具对海洋环境的损害程度。据对舟山蟹流刺网作业最为集中的朱家尖月岙村进行弃置渔具社情调查与研究,总结出一次性弃置渔具产生的原理主要是海底障碍物(包括沉船、货柜、弃置渔具及底礁等)的凸起导致流刺网等不同作业渔具引起相互钩挂缠绕,加上海流、风浪的交互作用,产生叠加效应,日积月累,使得弃置渔具的影响和范围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
        本中心选择在岱山县长涂镇传统渔村探索社区参与治理的发展模式,促使渔业社区有力形成一种常态化的弃置渔具治理机制,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动因:一是基于社会组织核心人员的梯度安排问题。目前海岛渔村的住岛人口一半及以上为55岁以上的老人及妇女,一旦代际更替出现问题,担心后继无人而垮掉,必须保证一支可持续的梯度化公益骨干队伍;二是基于提升社会组织发展能力的考虑。渔村现有的渔嫂组织本身就是一个缺乏约束力的松散组织,为了增强组织吸引力,除党建引领外,提高成员自觉意识,培训队伍能力需要通过一种新的机制来实现;三是进一步形成社区内推进工作闭环的实际需要。通过理顺渔业合作社、渔嫂协会、专职社工、志愿者骨干等多方面关系,清晰职责、明确分工、实现功能互补,创新工作机制必不可少

模式介绍
        一是路径创新,探索提出“政策主导+社区参与+公益引领+市场发力”的发展路径。二是理念创新。结合当地实际,以务实的姿态提出“四化”工作目标作为日常社区组织参与治理工作的指导原则。三是机制创新。在东海湾渔业合作社主导下,由合作社出资保障一定的工作经费,进一步形成采集、回收、转运处置的内部闭环链。

具体措施
? 通过强化面向公众的海洋环保科普及教育,使95%以上当地人口获得相关知识,海洋保护意识进一步提高;
? 通过对在地志愿者业务骨干开展培训服务,提升当地志愿者团队服务能力与水平;
? 完成项目调查任务(主要包括长涂镇渔业社区社情调查、本项目区海底弃置渔具水下调查、弃置渔具处理及管理现状调查等三项调查任务),形成专题报告,为提交政策建议提供支撑,影响政府部门相关政策制定和完善。

实践成效
        以东海湾渔业合作社为案例试点,创新工作机制,设计出一套由“产业主体授权主导,运营主体组织实施,专职社工统筹负责,职工团队协同发力”的组织架构与运营机制,探索形成了一种社会组织分工明确,而又互相依存、共同发力的治理模式,进一步实施资源、组织、机制的有效匹配,最终实现社会组织参与海洋塑料(弃置渔具)减量治理防治可持续的闭环状态及渔业社区共富和美丽海岛建设目标。
        本中心推动的“社区参与海洋塑料(弃置渔具)减量治理防治示范项目”,所创导的“产业主体授权主导,运营主体组织实施,专职社工通筹负责,志工团队协同发力”的推进模式,既吻合各级政府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发展愿景,更切合国内沿海地区的发展时间情况,具有一定的借鉴及推广价值。
        同时,本中心注重运用市场化切入路径,推动“海洋塑料”高值化回收再生价值链产业化,实现低值海塑产品由社会责任到经济价值的转换,符合当今市场发展需求;并在提升“海洋垃圾”价值的过程中,通过设置精细化分类的办法,为渔业社区的弱势群体找到自尊、自强的出路,寻得渔民支持,使动员渔船带回垃圾不再是口号,而成为现实可能。从而在有效修复当前海洋环境的同时,寻求渔区共富的多选路径,同样对我国沿岸、沿海地区的渔业社区具有一定的复制与推广意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