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环保动态 > 高层声音 > 正文

塑料袋只是一只麻雀

时间 : 2009-05-26     来源 : 中华环保联合会     作者 :     点击 : 次     

陈谦

  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最大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的发布在社会上引起的种种质疑和诘问,再一次将这一问题清楚地暴露了出来。

  从今年6月1日起禁止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一石激起千层浪。综合分析许多地方新闻报道的发现令人惊讶,对于国家的这一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最大的抵触者既不是塑料袋生产企业,也不是商场、超市,而是许多普通的老百姓。

  一项针对国家这一举措的网上调查显示,过半的网友反感对免费塑料袋“一刀切”,他们认为这种做法会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同时,媒体的报道也反映出,相当数量的百姓认为,治理“白色污染”的成本,不应该由自己来承担。

  这一引人深思的现象深刻地说明了一个问题:我国深入开展产业结构调整的社会环境并不尽如人意。对于个体利益的片面强调和对于自身责任意识的模糊甚至回避,是当前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这样的观念意识,导致使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不得不面临困难重重和事倍功半的困境。

  究其原因,长期以来制度残缺形成的不良社会惯性是症结。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而良好的社会环境必须以完备的社会制度作为保障。而现行社会制度体系中价格机制和责任制度的残缺,使社会各方利益的得失和责任的承担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最大阻力。

  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但过去在一些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中,阻力大都来源于地方各级政府和企业。资源环境成本并未体现在市场经济的价格体系中,使他们获得了丰厚的利益。这样的利益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公众也因不必付出资源环境成本和治理负担,而获得了廉价的商品或拥有了生活的方便。同时,由于各地地方政府对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态度莫衷一是,一些地区积极执行产生的效果往往被更多地区阳奉阴违带来的负面作用所抵消,局部地区的变动难以影响整个市场,社会公众在保护环境的经济和责任体现上没有受到很大影响,甚至没有感觉,所以反弹力并没有真正地表现出来。

  这一状况的蔓延,使无偿占用环境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免责成了一种惯性思维和生活习惯,从而造就了不利于环境保护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社会环境。

  而有偿使用塑料袋直接影响了所有人的生活,要求人们为资源环境的消耗和污染治理付出代价,所以公众反应激烈也自在情理之中。

  不惟有偿使用塑料袋,污水和垃圾处理也是明证。为有效解决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问题,国家早已明文要求各地开征污水和垃圾处理费,但多年过去了,各地的进展仍差强人意,许多地方的污水处理费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而垃圾处理费征收也进展缓慢。担心引起当地百姓不满只是表面原因,本质上也是因利益得失和责任承担方面制度的缺失,使这些工作无法拥有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为保障。

  正是社会制度的缺憾,加剧了国家行政手段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甚至冲突。

  改变这样的局面,必须立足于完善制度。

  要将资源环境消耗的成本充分体现出来。不仅要体现出资源环境有价,更要让资源环境的价格成为市场价格,体现在生产、销售和消费等各领域,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让每一个环节的主体,都付出保护环境必须的成本。

  同时,将“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扩大到整个社会范畴。打破社会上对这一原则仅适用于企业的认识误区,使每一个人都深刻认识到,为自己在生活中造成的污染而付出治理费用,是法律的规定,也是公民的责任。

  有偿使用塑料袋,活生生地解剖了一次产业结构调整的麻雀。让人们通过对习惯的透视,以更广的视野看到了问题的症结。

  社会环境,靠社会制度创造并保障;而习惯,会因而环境改变。